山西空管分局管制运行部召开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会及应急演练
例如,互联网金融企业之所以能够做好小微企业贷款,是因为对于小企业来说,由于缺乏信用评估和抵押物,往往难以从传统金融机构获得融资支持,而在电子商务环境下,通过互联网的数据发掘,可以充分展现小企业的"虚拟"行为轨迹,从中找出评估其信用的基础数据及模式,由此为小微企业信用融资创造条件。
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的贷款不同程度上成为各级政府追求短期政绩的工具,背离资源配置的效率原则,导致信贷过度膨胀和不良资产的持续积累。由于大而不能倒定律,大银行的系统重要性和道德风险会给银行体系带来系统性金融风险以及相关救助的社会成本。
某种意义上讲,国家财政的金融风险承受能力构成银行资产规模扩张的上限。另外,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都要求在城市创造更多服务业就业岗位,以帮助制造业更为顺利地淘汰落后产能,实现健康"瘦身"。市场准入限制和过高的存贷款利差,导致现有商业银行的创新和进取精神不足,贷款过度向国有企业和政府项目倾斜。Fitch Ratings 的专家Charlene Chu提出,到今年3月末,理财产品支撑的未清偿贷款总额已达13万亿人民币。一是健全金融机构的激励机制与行为规范。
同时也为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创造更多进城农民安居乐业的条件。因此,有抵押品的房地产业、制造业和地方政府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得到信贷的绝大部分,助长了这些领域的投资泡沫。我们认为央行不会大幅收紧货币政策,因为新一届领导层仍然需要一个稳定的经济和金融环境来进行改革。
投资者因此提出了两个问题。央行的失误会是什么? 我们认为,央行可能无法完美预测流动性的供求情况,而且缺乏对此加以迅速纠正的灵活性。各家银行此前都预期中国央行会在周四上午进行逆回购操作以注入流动性,但央行并未采取任何行动,这让市场感到意外。以稳定Shibor为目标可能会导致信贷增速过高以及杠杆率上升过快,但以信贷增长为目标可能会导致银行间利率波动过大。
是的,目前确实有大量的外汇净流入,但由于人民币升值,人民币也有可能向诸如香港等离岸中心大量流出。由于央行推行利率市场化,它将不得不把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培育成新的基准利率,而且将不得不以稳定Shibor为目标。
第一,为什么银行间市场流动性过去几天以来变得如此紧张?第二,为什么央行反应如此缓慢? 首先,市面上流传着一种想法简单但却能够迅速引起读者关注的推测,即权力无限的央行有意引导银行间利率走高,以此迫使各家银行及他们的客户进行去杠杆化。由于那些信托贷款和企业债券的违约率非常低(接近于零),风险债务的成本过于便宜,同时无风险债务的成本则过于昂贵。另一个问题是,随着利率市场化,央行正在从以流动性/信贷/货币的量为目标转向以它们的价格(利率和收益率,比如Shibor)为目标,但很多时候,这些多重目标可能会相互冲突。由于6月份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紧张带来的教训,各家银行变得更加谨慎,他们往往会囤积比以前更多的现金。
市场近似恐慌的状况以及银行间利率持续飙升令央行感到震惊。不幸的是,主要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缺乏协调与合作。然后,我们是否应该预期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再度紧张呢?我们认为,上述推测可能有一点道理,但基本上是错误的。此外,央行还肩负着审慎监管银行业的职责,而这应该是其他监管机构肩负的职责。
近来中国的银行间利率持续攀升,过去两天以来更是大幅飙升,七天回购利率昨日触及6月份之后的最高水平9.8%(昨日七天回购定盘利率为6.6%,与周三的5.2%相比大幅飙升)。首先,央行认为,12月是个季节性很强的月份,因为各家银行要为监管机构的年终评估准备资金,而且央行不应该无限满足猛增的"超短期"流动性需求。
因此,市场有些恐慌,甚至通常向外放款的诸多大银行要么紧握现金,甚至出来借款。我们认为,由于中国自下而上的利率自由化进程在迅速推进,央行正在面临着一些严峻的挑战,而且到现在都还没搞清楚究竟应该以流动性/信贷/货币的"量还"是"率"(价格)为政策目标。
鉴于央行对资金流量的预测能力有限,而且对市场做出的各种反应不敏感,央行发现自己比过去更加容易发生操作失误。实际上,我们认为,中国政府会把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目标仍然设定在7.5%。也有传言称,周三有家银行未能偿还另一家银行的贷款(即发生违约)。这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于风险资产--比如向地方政府、开发商以及其他民营部门借款人提供的信托贷款和债券--定价失当。三,目前有大量外汇流入,这些流入外汇最终会成为基础货币供应(10月份为4,420亿元,11月份为3,980亿元),因此央行认为市场上应该有充足的流动性。 进入专题: 银行间利率 。
第二,今年1-11月财政存款累计激增2万亿元(与去年的9,900亿元相比显著增多),这部分资金中有很大一部分可能会在12月下旬注入银行体系所谓暗的,当它出现一定问题时,通过财政或者是通货膨胀税向它实施补贴。
但如果总是管制着价格,管制利率,民营金融是没得玩的,所以要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同时,要推进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可兑换。首先打掉各位不切实际的幻想,千万不要认为改革马上就会形成大牛市。
这是来自东亚国家的经验,也就是说曾经的日本,伟大的制造型经济体曾经出现过的,原因就是高负债。 债务危机是个系统性风险 到2012、2013年,发现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这就是我们找不到优质的融资方了,以往融资方无非是三种,国有、民营、外资。
首先是控制权以及大而不倒的问题。问题是达到这个水平点的时候,很可能是人民币兑美元由升转贬,或者说进入双向波动期。同时,金融要放开垄断了,向所有资本开放,尤其是民营资本。如果检索中国的商业银行法或者是证券法,根本找不到规模等方面的限制,好像拿钱出来就可以办银行,但是事实上做不到。
以市场为导向的增量改革 怎么改呢?以市场为导向的增量改革。这意味着实体经济部门自己要脱离实体经济了。
道理很简单,孔子说穷则变,如果不穷途末路有什么积极性改变,如果过得很好有什么积极性改变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呢?所以肯定是存在一定问题的。这就是说,走老路看起来是有问题了,走老路无非是大力度在经济层面上靠投资、在金融上靠中长期融资,此时此刻以钱荒为代表,走不下去了。
不能将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要分散风险,分散风险的做法有前提假定,假定这个市场有好的借款人有差的借款人。国有、民营、外资似乎都不再是合格的融资方或者是借款人了。
为什么说债务体现的是系统性风险呢?我们知道以往在金融行业中有一句话,就是东方不亮西方亮。银行由国有独资变成股份制后,控股权让给财政部,而同时出现了大而不倒的问题。既然已经经过十年实践,就有必要来分析利弊得失。银行体系缺钱的直观感受是总量性的,整个银行体系都缺钱。
在两次国务院的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都强调不放松货币,而是存量结构和增量结构的调整,如果存量暂时调整不了,起码要调整增量。但后来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克强经济学。
以广州这个城市为代表的历次广交会2009年之后就没有好过,这就意味着中国实体经济的竞争力出现明显的下降。 钱荒凸显经济的结构性问题 有人问,为何要进行金融改革?有人说2013年是三中全会的开会年份,三中全会总是要提改革的,但是问题是除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二届三中全会之后,此后历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力度似乎没这届三中全会这么大?为什么?因果关系是肯定在此时此刻有一些动力或者是压力,逼使我们不得不搞改革。
投资方面,随着美国几个产业,页岩气、3D打印技术、生物技术和医疗行业结合等,这些行业的发展,我所能够看到的下一代产业萌芽仍然出现的话,那么其结果就是下一个投资增长点,也就是说全球资本投向的仍然是美国。2012年底到2013年上半年,我们发现三者都不行了,国有是高负债,引发2013年7-8月份国家审计署来清查各地的融资平台,十八届三中全会谈到了这么一句话,就是我们要编制中央地方二级资产负债表,什么意思?就是想看看你到底还有多少空间可以负债,现在负的债到时候会不会出现问题、还不上。